
【音樂會二三事】17世紀音樂會跟你想的很不一樣
如果你以為音樂會都要正襟危坐,不能交談,那17世紀的音樂會跟你想像的很不一樣。
19世紀音樂會的標準曲目也不是交響曲,而是各種歌劇選曲,相當於當時的流行音樂!
你知道,華格納不但是花花公子,還有種族歧視嗎?
你知道,白遼士其實是個私生飯?
你知道,18、19世紀也有八點檔嗎?
課本上不會有,讓我們來聊聊「那個」音樂史。
更多內容: https://the-music-history.com/
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如果你以為音樂會都要正襟危坐,不能交談,那17世紀的音樂會跟你想像的很不一樣。
19世紀音樂會的標準曲目也不是交響曲,而是各種歌劇選曲,相當於當時的流行音樂!
你聽過多少個版本的大黃蜂的飛行呢?那你又知不知道大黃蜂的飛行原來是寫給什麼樂器的?
古典音樂史中,改編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市場,只是可能因為改編的太成功,大家常常忽略了改編/原版的曲子。
去看一場流行音樂會,舞台上的明星通常都光鮮亮麗,非常吸睛。
但去看一場交響樂團音樂會,每個演出者,從頭到腳都是黑色(頂多加個白領結襯衫)。
是誰規定整個樂團在演出時一定要穿的烏漆嘛黑呢?
曾經,古典樂流傳著一個詛咒,寫完第九號交響曲的人,已經一半入土,離死期也不遠了
遭受第九號厄運的作曲家有,Beethoven, Schubert, Dvorak, Bruckner, Mahler..等
這個迷信是怎麼開始的呢?
你能想像音樂神童叫人去吃屎,還寫了一首曲子,歌詞基本上就是叫人「舔我屁屁」嗎?
莫札特其實有許多作品,還有私下的書信,都充滿了「廁所幽默」,而且學者們卻對莫札特這種粗言粗語非常感興趣。
對於非音樂專業出身的人來說,不聽古典音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聽不懂。
但是「聽懂」音樂這件事情,從來不是古典音樂存在的目的。
古典音樂並不是用來區分受過音樂教育的菁英階級,或者是一般聽眾,更不是拿來考驗聽眾的音樂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