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來聊聊字幕的歷史,沒錯,就是我們看外語電影電視劇的翻譯字幕。

字幕的起源,其實就是古典音裡的歌劇。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歌劇院,但你肯定去過電影院,看過許多外語的電影。
英文電影還行,但要是來個義大利語,法語,日文,這時候字幕就變得無比重要了。

歌劇誕生在400多年前,歌劇有許多種語言,但大多數是法語、意大利語或德語,那時幾乎沒有英文歌劇。
問題來了?如果一部法國的歌劇到義大利巡演,那義大利當地的民眾,怎麼看得懂?畢竟不是每位聽眾都精通六種語言,輕鬆坐在劇院裡理解每一個字,這太不現實。
早在17世紀,劇組和贊助商已經意識到,翻譯的重要,必須想辦法翻譯成演出當地的語言,才能吸引更多觀眾,幫助票房。
FYI:翻譯歌劇,有兩種形式:supertitles字幕(翻譯的文本投射在舞台上方的屏幕上)和可唱的翻譯(表演者直接演唱專門寫的翻譯文本)。
字幕,也被稱為surtitles,與電視或電影字幕類似,只是supertitles不是顯示在屏幕的底部,而是通常投射在舞台上方的小屏幕上(super, “上方”,而不是sub, “下方”)。
它們被用於外語作品,以提供實時翻譯,但也可以在原語言作品中放映字幕,以確保理解性。(就像即使是華語歌曲,有時不看歌詞本我們還是很難理解歌手唱得啥)

字幕是有非常淵遠歷史的。
從17世紀開始,歌劇觀眾通常會攜帶一本包含歌詞的小冊子–通常是雙語的,帶進音樂廳。以前,歌劇院並不像今天這樣黑暗,觀眾可以在燭光下閱讀。
而且,一開始的聽歌劇氣氛,不是今天許多人設想的那種 “神聖,嚴肅 “的體驗—以前人們會邊吃飯,聊天,在輕鬆的氛圍下邊讀翻譯的歌詞一點也不違和。
現代的字幕是以一系列幻燈片組成,通常位於劇院後面的操作室中進行切換。

幻燈片在有文字和無文字(空白或黑色幻燈片)之間交替出現,一部典型的歌劇可能有數百至數千張幻燈片。
隨著劇幕的展開,字幕員按照標記好的總譜,當一個角色唱出一行新的文字時,相應的幻燈片就會被切換上去。
當歌詞重複時(在詠歎調和大合唱中經常發生),幻燈片通常會切換成黑色,這樣觀眾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舞臺上。
每張幻燈片上的空間有限,所以他們必須非常有效率,有時被迫要剪掉不相幹的細節內容。 確保了觀眾能夠在下一張幻燈片出現之前讀完全部內容。
傳統的標點符號也可以用來表示戲劇性的轉變—(破折號用來表示一個角色被切斷,括弧內的內容是一個旁白。)

成功呈現字幕,最重要的就是”時間”。 字幕必須非常好的融合成整場歌劇表演的一部分,他們的出現和消失都不能去影響音樂的和劇情的發展。
其中最大的禁忌就是,觀眾絕不能在歌手的聲音唱起之前看到下一張幻燈片,否則,看起來像表演者錯過了自己的臺詞,而且還先劇透了劇情。 例如,表演者的劍都還沒刺下去,字幕就跑出,”XXX父親死了!”
這就是這周和大家分享字幕的歷史,和電影不同,因為歌劇的每一次現場演出,台上的表演者不可能像電影事先錄製好,演唱和說話的速度不同,所以一直到今天,每一場歌劇演出都需要一位字幕員在後台做切換。
一部成功的歌劇演出,需要的幕後人員數目,其實比我們想得多的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