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格納不但是花花公子,還有種族歧視?
白遼士其實是個私生飯?
18、19世紀也有八點檔嗎?
 
你不知道的歷史,說給你聽。

【音樂會二三事】17世紀音樂會跟你想的很不一樣

17世紀

17世紀前,音樂通常只是社交場合附帶的背景音樂,像是宮廷裡一般在晚餐後會演奏一些音樂、酒館也會僱傭音樂家提供現場演奏、或是教堂禮拜也會聘請作曲家專門為禮拜創作音樂。但像是今天我們理解的正式音樂會,所有人都坐著只聽音樂,在17世紀非常少見。不過就算是在音樂為主角的場合中,人們也不像今天的音樂會一樣要遵守嚴格的禮儀,禁止交談。

比較貼近現代意義的音樂會則是在17和18世紀才慢慢轉變習慣的。

Concert, by Italian baroque artist Bernardo Strozzi (circa 1630/1631)

1620和30年代,德國Lübeck的教堂在晚禱後,會有大約一小時長的音樂會,到1700年左右,有時候還會有合唱團和樂團加入演出。

在義大利的教堂則是流行星期五或是星期天演出神劇(oratorio)作為禮拜的一部分,不過到了1700年左右,神劇也慢慢脫離教堂禮拜儀式,開始單獨表演,更像是歌劇一樣。

英國的音樂會相反於德國和義大利,因為英國內戰,宗教和政治的衝突,人民音樂的喜好偏好法國音樂,所以音樂會反而是流行在酒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出,聽眾也會給演奏者小費,開始有了商業音樂會的雛型。

18世紀

到了18世紀,音樂會的種類突然暴增,最常見的是當地的一些由專業音樂家帶領的業餘音樂團體或是協會。這些業餘的音樂團體遍布整個歐洲,大部分都是地主或是受過教育的工匠,偶爾會有少數女性參與其中。

當然,宮廷仍然是音樂會的主辦方之一,只不過因為18世紀的君主制度的改革,宮廷樂手慢慢轉向為城市的音樂廳或是音樂學院效力。

Concert bill of Town Hall, Thursday evening, the 26th of November 1795, announcing A grand concert for the benefit of Mr. Simms

慈善音樂會(benefit concert)則是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最主要的音樂會類型。慈善音樂會通常會邀請多位演奏家,曲目也五花八門,包括聲樂和器樂(由小型樂團伴奏),不過曲目都比較短,一般都是歌劇選曲或是一些小品。

其他的音樂會類型還有樂季(聽眾一次性購買多場音樂會的票)、家庭音樂會、神劇等等。

19世紀

19世紀的音樂會文化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。因為樂器製作的進步,音樂廳越蓋越大(從300人的音樂廳到1200人的大廳);音樂廳越大就能容納更多的聽眾,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商業音樂會,各種宣傳的手段和商業行為也越來越進步。

為了宣傳音樂會,音樂界開始出現許多「明星」,像是Paganini, Liszt, Chopin等等,他們的音樂會通常都是一票難求。

unattributed engraving in Illustrated London News, 1865

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也是這時候開始奠定了基礎,不過交響曲,例如說Mozart, Beethoven, Haydn等等音樂家的作品,通常只是在音樂會開始或結尾演出,中間主要的曲目仍然是歌劇選曲,尤其是Rosinni, Donizetti, Bellini的歌劇特別受歡迎。

1945年以後

20世紀末,因為交通發展和電視的普及,那些小型的音樂團體反而慢慢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專業樂團。

管弦樂團(symphony orchestra)成為音樂會的主力,人們開始定義音樂會標準曲目。不像19世紀音樂會曲目大部分都是當代的作品,20世紀末,大眾反而喜歡20世紀前的「經典」古典音樂作品。

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聽我們聊八卦